本网柳州讯(韦雪峰 江宣)在柳州市柳江区百朋镇新圩场,这里民风淳朴,勤劳聪明的新圩场人挖掘传统竹制品,居住于此的百余户家庭专门生产鸟笼,是个远近闻名的“鸟笼村”,他们用勤劳的双手,编织出了一条产业扶贫之路,同时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。
在新圩场海洋鸟笼基地,不时传来机器的轰鸣。打孔、塑型、安装插条、固定底座、穿丝、浸泡油漆……基地里人们正忙着制作鸟笼。放眼望去,大大小小、各式各样的鸟笼制成品,让人眼花缭乱,做工精致,颇具艺术观赏价值。
海洋鸟笼基地负责人梁海洋称,基地的鸟笼大部分工序都是手工制作,每道工艺都非常重要,考验的就是工匠手艺的精巧程度。为了适应鸟笼市场的需求,基地每年都会创新两三种鸟笼款式,至今已有二十多种款式,一只鸟笼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。由于做工考究、雕刻精细,百朋鸟笼深受客商喜爱,销往全国各地,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特色产业。
“自从建立海洋鸟笼基地以来,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,在用工方面,我们一直都是优先考虑贫困户,为他们提供一个就业平台就近上班。”梁海洋说到。现在这里的鸟笼不仅仅是用来出售,也逐渐成为一个旅游资源,经常会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学习。
2017年12月,海洋鸟笼基地被评定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、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、柳江壮族竹编技艺。2019年9月,该基地成立就业扶贫车间。
“在家制作鸟笼,还可以带带孙子,现在每个月的收入还不错。”正在制作调整鸟笼的去年脱贫户麦应鲜乐呵呵地说到,在她面前,摆放着很多已组装好的鸟笼。麦应鲜技法娴熟,靠着把配件拿回家加工组装鸟笼,每个月的收入接近两千元。
近年来,百朋镇通过积极引导产业做大做强,为群众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;通过建设鸟笼微型创业园,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改变“空壳村”无集体经济的现状;发展“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建立鸟笼生产产业链,推动传统产业向科学化、规范化管理升级,并充分利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。政府的引导,一改以前鸟笼产业小作坊经营、“小、散、乱”等问题,产业发展瓶颈得以一一突破。
如今百朋镇的鸟笼产业已逐渐走向规模化生产,成就了一方事业。目前,该村鸟笼年产量约70万个,整个产业年产值达8000多万元,解决就业岗位600多个。
图为柳江区百朋镇贫困户正在制作鸟笼。
图为柳江区百朋镇贫困户正在制作鸟笼。
图为柳江区百朋镇制作好的成品鸟笼。
责任编辑:梁家淞
文件下载:
关联文件: